1)第069章 气象更新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雨

  第069章气象更新

  民国三年,气象日新,某些根深蒂固的传统也在悄悄地进行变革,最为显著的莫过于“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思想。这话前一句倒也罢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钢铁作为重要且为数不多的物资要优先保证各种工具、物件的制造,高质量的钢铁产品往往与铁钉无缘,以致于到了20世纪,中国国内市场所需要的钉子还往往要从外国进口而戏称其为“洋钉”。但后一句,后人往往有所误解,以为是中华子民贪生怕死而不愿投身军旅,其实却不尽然。封建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各国一般,人民普遍视投身军队为个人谋求晋升之道,自秦以降,因军功而封侯赐爵比比皆是。但与西方不同,中国有很强大的科举传统,贫寒子弟可以通过读书、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无异于在军旅之外增添了另外一条新的道路,而西方各国往往贵族子弟或教会人士才有机会担任上层文官,相比之下中国的做法自然是比较开明,为庞大的统治机器开启了由下往上的流动之门,这也是中国封建文明远发达于他国的保证,所谓人各有志,很多人不通过军旅同样也能获取晋升之道。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衡量,在国家安定和平时期,自然是文官比武官更有用武之地,哪怕在动荡时期,文官的价值和作用也不见得逊色武官多少;从个人禀赋的角度考虑,在冷兵器战争时代,体力对于战斗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身体瘦弱者不适合军旅,身强体壮者也并非一定要选择军旅不可――毕竟谁都愿意选择更接近成功的道路。抛开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说,自然是习文的要比习武之人更多。但中国还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在独尊儒学地传统下。社会和民众对于读书人过于尊重,使得武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抑制,在这样的舆论气氛中,一个有为青年在选择自己的前途时往往会受到影响,“好男不当兵”只是一种极端的概括。

  在另一层面,封建时代的中国和列国一样,军队同时是一种职业,军人理所当然地要领取军饷以养活一家老小。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国重文轻武传统的存在,对军人的待遇并不重视,军饷对于民众地吸引力并不高,再加上*、舞弊等克扣军饷行为的存在(这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文官武官间待遇不平等,武官通过其它手段来弥补收入差距),使得军人待遇非常低下,这自然也不能吸引有为青年的加入。“好男不当兵”其实揭示的是民众对于军队待遇低下的鄙视。有些读者不明白这个大气候与传统,往往简单类比近代西方列强和中国普通军人的待遇,认为中*队的待遇无论如何也不算低,怎么战斗力就这么差劲呢?其实,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