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6章 不想越级打怪_国姓窃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任后,继续分出闲暇时间处理这些民政小玩意儿。

  堂堂知府,居然在几个月内,做出了一些稍有优化的农具,进行推广。而沈树人又请来了宋应星一家坐镇大冶县,开铁矿、炼钢、研究机械之余,宋应星也会跟方府台偶尔切磋。

  方以智对科学规律感兴趣,宋应星则是对工程应用技术感兴趣,这两人一个偏理论一个偏实践,切磋之下也算金风玉露一相逢,很快成了忘年交。

  以至于方以智每周都能抽出一两天跟宋应星探讨实用技术。

  虽然这么做的代价,是会导致宋应星分心,在研发新式炼钢技术和枪械制造方面,多拖延一些进度,但沈树人也没去妨碍他们。

  沈树人很清楚,科研探索最需要的就是宽松的思想环境,不能总是用工程问题逼着研发人员赶进度。

  赶进度的只能是“填补国内空白”,是模仿山寨式研发,而不适合探索未知领域。

  探索未知领域的科研管理,就得像谷歌那样,允许员工分出两成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感兴趣的奇思妙想,哪怕最后什么效益都没产出,也不能责罚。

  所以在月初、得知方以智和宋应星经常会在一起切磋“无用之学”后,沈树人就非常大度地表示:

  以后给宋应星安排的项目,都会追加两成额外的科研经费,可以随意用于研究别的东西,同理时间上也允许每十天抽出两天干私活。但前提是账目依然必须清晰。

  钱研究在没用的东西上,这是能接受的,但直接贪掉就不行了。科研人员觉得待遇差的,可以单独提高待遇,这是另一个问题,一码事归一码事。

  这种待遇在明末绝对是绝无仅有的,无论中外的资本家都做不到。沈树人如此信任宽仁,也让宋应星感受到了无比的知遇之恩,也愈发有干劲了。

  宋应星当初写《天工开物》时,本来就也有涉及一些农业技术,毕竟宋应星本就是历史上汉人文明第一个记载“棉花摘星抑制顶端优势”的科学家。

  现在沈树人给了更宽松的环境,刚好三四月份又是农忙劝农的季节,他和方以智互相碰撞之下、加上沈树人也偶尔来点拨几句神来之笔,还真就搞出了一些东西。

  比如,按照沈树人去年年底原本做的计划,玉米主要只能在长江以北的几个府大力推广,今年主要的重点推广地,还是刘国能的信阳府。

  而江南的武昌汉阳等地,因为水稻的生长周期无法像冬小麦那样和玉米完美衔接,今年平原田地还是以种双季稻为主。只有一些坡地、山地可以想办法种土豆作为补充,但玉米在江南算是没什么出场机会了。

  可是今年事到临头,因为天时不应,计划不如变化快——崇祯十五年的早春,江南下游地区雨水比较绵密,一改前年浙江大旱时的状态,似乎是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