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46章 二策_靖安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朝廷的身份,开设农学院,招一批有兴趣致力于农学的人进入,由朝廷供养,划给他们实验田。”

  “稻子,麦子以及其他种种,只要是地里能种的,都可以交给他们研究。”

  “研究习性,培育良种,再推行全国。”

  “臣叮嘱过,许复他这一次下西洋,会带回来一些神州所无有的作物,也可以交给他们育种。”

  “另外,还可以研究,如何增加土地肥力等等。”

  沈毅抬头看着皇帝,沉声道:“陛下,臣当年在江都的时候,就考虑过这些问题,臣中举人之后,当时可以免二百亩田田赋,家里的族人找上门来,要把土地拖挂在臣名下,臣碍不过家里的长辈,就应了下来。”

  “不过臣只挂了一百亩地在名下,给自己留了一百亩地,想着有一天回江都了,能有一些自己的田地,钻研农学。”

  古往今来,对于农学有兴趣,并且深耕数十年,乃至于一辈子的人并不在少数,有些人还写出了《农经》这种大作,千古留名。

  这些人里,有些人是真的对种田感兴趣,而有些人,则是抱着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投身于此。

  一亩地多出十斤米,一年就可以多让许多人吃饱饭了。

  虽然民间一直有人在研究这些,但是研究的方向还不成系统,也没有官方出面,因此在产量上,一直没有特别大的进展。

  当然了,影响最大的,还是几千年的中庸,以及天道自然的思想。

  大多数人都觉得,自然是一体浑圆的,不增不减,今年多收一点,明年就会少收一点,还有种几年地就要修养一段时间,恢复地力的说法。

  这个思想,甚至延绵到了意识形态上。

  很多主政的官员,都觉得人世间财富恒定,不增不减,商人多得一点,百姓就会少得一点。

  于是,不少主政的宰相名臣,都对商人嗤之以鼻,很是不屑。

  但在沈毅看来,财富是通过生产资料来锚定的,只要生产资料变多,社会财富的总量,自然也会变多。

  当然了,沈老爷上辈子,也不是什么经济专家,他对于财富的认知,也就到这里为止了。

  但是他对于粮食,还是很有执念的。

  毕竟关键时候,一碗米饭乃至于一碗粥,就可以活人性命。

  另一个世界挨饿已经不多见了,但是来到这个世界的八年时间,挨饿的人,沈老爷见了太多太多了。

  而许复这一次出海,沈毅已经开始让他搜罗一些作物回来,比如说红薯和玉米。

  皇帝认真考虑了一番,然后开口道:“这个农学院,朕会让人办起来,在民间搜罗农学大家。”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道:“朕刚才想了想,沈卿提的这个农学院,或许可行,但是等到见功的时候,朕恐怕已经看不见了。”

  不管是育种还是培苗,还是研究人工肥料,都不是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