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1章 根据地_我比崇祯大一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1章根据地

  跟赫丹巴特尔几个谈妥后,黄毅命令汪柏山、黄大智、何继业、黄大勇等等带着人马物资往山里进发。

  立足之地是跟他们一起看中的,以后这里就是大发展的根据地!

  汪柏山当时激动不已,觉得那儿易守难攻,还比较隐蔽。

  何继业几个是特意翻开积雪看草地,得出那个盆地的土壤特别肥沃的结论。

  他们认为一旦把那里的土地都开垦了,足够养活上万人。

  黄毅没有大惊小怪,后世张家口北面几个县的水田、旱地多着呢,加起来的耕地面积几百上千万亩,人口绝对超过一百万。

  粮食不仅仅做到了自给自足,还大量输出商品粮。

  整个内蒙古的耕地面积超过一亿亩,外销的粮食以千万吨计。

  可惜不知道大明朝时期的蒙古,耕地面积有没有一千亩?

  今年的计划已经制定了,天寒地冻,根据地暂时不考虑建造住房,依旧是选择朝阳背风的地方搭建蒙古包居住。

  但是要集中全部人力伐木、垒石,以最快的时间在荒废的军堡位置搭建出一个打铁的作坊,立刻开始打制农具。

  接下来还要搭建出一个作为教室的大屋子,越大越好,以便于上百人来这里开会、学习,妇女们也可以来这里纺毛线、织毛衣、做针线活。

  大家聚在一起工作、学习、听故事,更加能够体现出集体生活的乐趣,增加认同感的同时自然增强了凝聚力。

  团结就是力量,这份力量在保卫家园之时必然能够转换成战斗力。

  之所以选那儿,是因为原大明边堡的地基还在,取水方便,以后可以在那儿修建一个小型城堡。

  冰雪消融之时就得开垦,当然不能全凭人力。

  黄毅想到了欧洲的马耕。

  那是黄毅看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战马》后,才知道战马还能耕地,特意查了马耕的有关资料。

  终于弄明白了汉民族为什么放弃曾经在汉朝北方使用广泛的马耕,选择了牛耕。

  那是因为汉人太聪明,防止朝廷为了打仗征调马匹,故意不养马。

  现在的黄毅手里有战马、驮马九十几匹,有四十几头牛,这个数字还能因为劫掠其他部落而大幅度增加。

  当然,解救的汉民奴隶也不会少,人口也肯定是要不间断增加的。

  可以肯定,明年春天,黄毅手里依旧是马多牛少,开垦荒地当然是马耕、牛耕全都要。

  马耕的犁头跟牛耕的犁有所不同黄毅是知道的,但仅仅是知道,不会做。

  因此他把要求说明白后,马拉什么样的犁这个问题就由汪柏山和蓝进魁、齐大山、何继业几个研究定型。

  黄毅拥有的牛都不是耕牛,他也不懂怎么才能驯化出几头耕牛。

  他不懂不要紧,刘世富、何继业等等至少有十个人懂。

  反正不规定明年春天开垦多少土地,竭尽所能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