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1章 幽州留后(七)_大唐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粮饷外,其实就军士战力而言并不亚于盛唐,甚至还要高出许多。

  因此,募兵的军头们便不能按照编制来进行安置,只能授予带头之人一个番号,以一个一个具备一定独立意志的团伙为军队的作战单位,而介于旅和团两种正规编制之间的“都”随之产生。

  三代之时,各诸侯国将一国都城名之为国,一城即一国,后来一国控制的城市多了,便将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主城称为都,没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称为邑,所谓“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早期“都”这个称谓是不能乱用的。

  随着城镇的增多和扩展,规模较大的城镇也逐渐称都,而后“都”这个字眼也开始引申出其他意思,即“聚合”,如《水经注》中有“水泽所聚谓之都”,然后又由此引申出“统率”之意,如《后汉书》所言“都部者,都统其众也”。最常见的“都督”之职,即“统率监督”之义。

  因此,“都”其实是一个没有具体定额的编制,小都百人,大都数百人乃至上千人。这一编制出现于这个时代,根源于职业军士的征募体制,属于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色。其后,由地方藩镇中兴起的这一编制逐渐扩散至全国乃至朝廷,就连中央禁军也开始采用。

  在很多藩镇中,以“都”代替“旅”和“团”,其上设营或厢,“都”成为了军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上承大军头,接受军头指挥,下接具体军士,直接掌控普通兵卒。

  朝廷正式采用都一级编制则要晚许多,是在黄巢兵乱之期,当时禁军十二卫败坏,一触即溃,大宦官田令孜保着僖宗天子出逃西川,于西川重募禁军,投军的主力就是职业军士。这些职业军士或多或少,闻讯而来,纷纷投效朝廷,田令孜无法将其拆分打散,只好编为五十四都,又以其中十位军力最强的军头为主,成立十军,分隶左右神策,朝廷十二卫便废止,以十军取而代之,田令孜的官职也由“观十二卫军容使”变成“观十军军容使”。自此之后,朝廷禁军也在实质上完成了“藩镇性质”的转变,职业军士们依附在大大小小的军头周围,军头们则依附在宦官左右,宦官们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则听任宦官们的指挥,成为北衙立脚的基石。

  这支朝廷新军因为征募了大量职业军士,面貌为之一变,战力极强,在平灭黄巢兵乱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涌现了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胜都、扈跸部、耀德都,宣威都、清远都等声名显赫的部队,是朝廷震慑地方的重要依仗。当年田令孜恢复长安之后,四处搜刮,向各镇摊派钱粮,谋夺盐池,大规模更换节度使,导致“天下忿怒而不敢一言”,依仗的就是禁军十军。只是他的做法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