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85章 诸侯之定(六)_大唐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人、哪里都需要人。当然,最主要的是,这些青壮都是极好的兵员。他们虽然在战事中表现惨了点,但这不过是在渤海军中的表现而已,李诚中有信心,按照自己的训练方法调教出来军士,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当然,为了让这些渤海青壮安心在营州生活,就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何谓后顾之忧,自然是家人!李诚中向大封裔和裴頲提出,要将这些战俘的家人也接往渤海,这一要求倒令两人有些感动。大唐果然是王师,就算对待俘虏也是那么仁义,大唐都督居然还为战俘考虑,想要帮助他们举家团圆!

  战俘们都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他们前往营州,整个家便等于失去了主心骨。忽然听说唐军愿意让战俘家眷跟随前往,这一条消息无疑具有极大的震动力,当即令数万家庭喜极而泣。

  自第一批战俘及家人启程,至最后一批到达营州,整个迁徙过程耗时两个多月,共迁徙九万三千余口。整个营州长史府忙碌的运转起来,将这些渤海人丁分别安置在柳城、燕郡和锦县三地,极大的减缓了营州劳动力缺乏的弊端,为营州的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基础——在这个时代,劳动力指的不仅仅是青壮,就连老人和妇女,有时甚至是幼童,都是劳动力的一份子。

  除了战俘,还有作为罪囚的朱氏、金氏和崔氏等族上千人,这些罪囚和普通战俘不一样,他们大部分都有比较高的文化学识,其中还有许多是各家自己培养的工匠,这些人的迁入,对于营州来说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除了人丁外,征伐渤海取得的第二笔战利品无疑要现实得多。这笔战利品就是物资,具有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国库支付的大唐军费,其二为抄没的三氏家财。

  王师受大封裔和裴頲邀请而来,这笔军费自然要着落在渤海国国库上面。具体的细节李诚中并不去谈,这些东西都由怀约联军八虞候之一的崔和去谈。崔和终于将他的才能彻底展现了出来,在和渤海国高官的谈判中,充分施展了“狮子大开口”、“锱铢必较”、“哭贫苦穷”、“夸大耗靡”、“偷换概念”等诸般技巧,几乎将渤海国库搬走了三成。

  在这些技巧的熟练运用中,他给渤海官员算了一笔细账:每名士兵的征募费、训练费、装备费、日常饭食耗费、每月军饷支出、作战中损耗的兵甲弓矢、战损士兵的抚恤养老……

  什么?士兵的训练和征募你们不管?怎么可能,没有这些支出,大唐怎么组建得起来如此能征善战的军队?其能征善战的军力可都和这些支出是紧密相关的!不信俺们的战力?要不要试试?

  什么?听说我们唐军没什么折损?不想出抚恤?拜托你用脑子想想,打仗怎么可能不死人?俺们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