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八章 乐见其成_唐朝工科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三五斗,还怕饿着谁么?”

  言罢,张德继续对“学生”和“同行”们说道,“你们去京城,或者说,你们去中国,莫要被‘良知’牵着走。天下做事,难处不在‘善恶’,而是坚持。”

  明明知道自家先生手上“血债累累”,但哪怕道德准绳和张德完全不一致的学生,在理性上,还是更加偏向张德。

  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吹的如何“有类三代”,也不如在武汉吃完炒粉吃炒面,吃完炒面吃炒饭。

  撑死的比饿死的多。

  至于有些“同行”,原本就是外地过来的,什么悲惨境遇没见过?至少武汉的奴工,是有机会转化为“人”。武汉也没有隔绝最底层奴工改变人生的机会,尽管很微小。

  而中原世族是什么行情?除主家之外,其余皆是奴婢,打杀由心,家法大于国法。贵种视奴婢为“非人”,往来友朋,并不觉得有何奇怪。而这种平常,在武汉这里才是例外。

  一人为奴,代代为奴;一族为主,代代为主。且周遭皆是理所当然,不觉有异,只有从这里出来,到了武汉,才会明白为何“妖魔横行”。

  这些“同行”是知道张德“血债累累”的,但超过“人屠”的“战绩”,却换来数倍十数倍的“人”变成了人。

  有了这个认识,那末,几十万的“血债”,也就不值一哂。

  因为原本,那多出来的数倍十数倍“人”,本该十年二十年一代三五代,都该犹如猪狗,不如牛羊。

  到了武汉,才会明白道德文章说的天下不是天下,说的万民不是万民。

  指望着张德既要“兼济天下”还要求有着世家大族的“道德”,大约当真只有神功盖世的圣人从天而降。

  只是明白这个“简单”道理的人,在张德的学生中并不算多,反而外地来的“同行”更加深刻一些。

  一直拥有,便不觉得珍贵;失而复得,于是视之如珍宝。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说要借用武汉官吏,张德也乐见其成,理念这种东西,承载的人如果只有“妄想”和想象,那是无用的,这不过是充满浪漫情怀知识分子的“桃花源”。

  “多的也不用嘱咐,只需记得,诸事不顺,回来武汉就是。”

  “是,山长。”

  “多谢使君照拂。”

  尽管张德内心看来,这些个连“血光之灾”都没经历过的小子跑去京城,总归也是“难成大器”。但走一遭总比没有走要强,有了对比,至少心志要更坚定更成熟。

  忙完了这一波极为繁复的“心理辅导”工作,遴选出来的武汉官吏,分批次拿着文书前往洛阳。

  随着这批官吏的离开,业务量加重的江汉观察使府,又一次大规模的进行人员补充。对外招聘白役、文书等岗位,消息传出,便是岭南也有不少人来了精神,准备前往武汉碰碰运气。

  “老客,旧年试卷真题要么?”

  “有答案没有?”

  “有有有,都有,老客要是愿意,俺们这里还能练个面试。旧年二十几个面试官问题,也都有。”

  “是不是真的?”

  “啧,老客新来江夏,不知道俺们底细吧?俺那东主,可是城建衙门退休的,贞观十七年还主持修了老客脚下这条大街呢。”

  “真的假的?多少钱?”

  “真题二十贯。”

  “二十贯!”

  “嗳,老客也别嫌贵,俺们这里还不打折。二十贯也就是真题,还不包答案。包答案的真题,是四十贯起。来武汉考试的俊才,愿意掏二十贯的,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二十贯!”

  “好歹再饶上一些。”

  “那老客还是去找饶一些的吧。”

  “……”

  贞观二十年,伴随着武汉官吏入京的热闹,武汉官方的本地招聘,同样相当的热烈。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