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9章 灵渠的水流_大秦:秦始皇与我视频通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项命令与他们有切身关系之外。

  其余的诸多变化,都在北方。

  久别故土,月报上的一切让他们越来越陌生。

  年休时回到家中,诸多事物皆未曾见过。

  短短的几载时间而已,怎得有如此变化。

  这群人在此时聚在簇,便是要观察两处漫水堤的作用。

  湘水左右各有人工渠,用作通航之用,而故道则为泄洪之用。

  气入夏,河水大涨,正是验证水坝效果之时。

  都水长晃了晃脑袋,“多年未归咸阳,听闻那里又出了个水利后辈,老夫可是很想见上一见。”

  “是叫疏泽吧,还在上林学宫讲了一讲,很让人艳羡啊。”

  水流愈发湍急,众多石块堆积在一起的漫水堤坝上泛起了白线。

  清澈的河水漫过这道堤坝,轰隆着奔向远处。

  “你陛下愿不愿意让我等在上林学宫开设一水工学院。”

  都水长脸上带着笑容,他们修建的堤坝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

  “有了这水泥之物,这道堤坝便可以不用时常修缮了。”

  “该修缮也是要修缮的,在此间立下石碑把,一但堤坝露出那根铁杵,便要进行修补。”

  身边吏员记下此事。

  这是当年蜀中郡守的方法。

  都江堰水流中携有泥沙,每过数年便要清理。

  但是到底清理到什么程度,后人又如何知道呢?

  于是李冰便造三石人、五石犀,用作清砂标准。

  如今四十多载已经过去,李冰父子皆已不在,但清沙的标准依旧。

  这次筑堤时,他们便选用了此法,在浇筑的水泥与石块间埋了一个铁杵。

  用以提醒世人,等到堤坝铁杵出现之时,便是要重修堤坝的时候。

  人生不过六十载,漫漫时光中,唯有碑石可以流传于后世。

  这件事不知是谁第一个意识到的,便就这样沿用了下来。

  金石铭刻,是他们能够想到的最能抵挡时光的东西。

  “这场雨结束,便可通渠了。这么算下来,咱们那位监御史也该到了国都了吧!”

  “兴许吧。”

  众人谈论间,一篮果子已经空了,只留下地上一片空壳。

  “都水长!两处闸口皆运作无碍!”

  “彩!大彩!前去邀严关的大将军前来相商,咱们一同观礼水渠通畅一事!”

  ……

  立秋这,漫长的雨水暂歇。

  难得见到的太阳总算从阴云后面露了头。

  今是水渠畅通的日子。

  赵佗和都水长脸上却并没有太多的高兴之色。

  十几日前,赵佗收到了来自国都的军报。

  国都诏令各郡调配粮草北上,陛下决定北上。

  “匈奴毕竟是大患,陛下这次决定并没有什么错。”

  良久都水长才开口了一句话。

  赵佗深深呼吸了一口,他已经将水蛭在岭南探得的情报送往国都。

  就在他收到国都军报之时,陛下也应该收到了自己的信件。

  “可惜,可惜。”

  赵佗摇头苦笑,“灵渠通航,又得了百越新王的军情,陛下却已决定北征……”

  “多无益。今日是灵渠通水的日子,咱们总归是不能让下面的人多想。”

  赵佗拱了拱手,扯动了一下嘴角,终究还是露出了一个笑容。

  南渠的闸口边,赤膊上身的力士转动了由钢铁铸就的闸门。

  蓄积已久的水流由闸口倾泄向下。

  有刺眼的闪光在水流间跃动。

  两岸聚集的军卒、役夫、土人,都发出了畅快的呐喊。

  “彩!”

  至此,这道由二十多里的人工挖掘,加上扩宽挖深的零水总长七十四里的人工运河正式通航。

  人们欢呼声中更多的是对繁重劳作的解脱。

  就连站在高台上看着这一切的两位主事之人也只是松了口气。

  他们解决了秦军钱粮物资南阅问题。

  这些人不会想到,这条人工渠道的通航,将会给后世的岭南带来怎样的影响。

  又会有多少人途经簇,去往他们命阅归宿之地。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