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768章 为什么只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后面就没了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本纪》里明明白白写了私下谈论要直接杀的,其他书还没那么重罪。

  诗经是先秦社会生活的诗歌表现,尚书是古代的历史书,秦控制这些书,心态就是“我统一之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为没有‘外国’这个历史载体来戳穿我了,所以饿死齐王建没什么大不了的。”

  后世文天祥写的《正气歌》里,有一段四联八句,写的是古代正气气节之人,其中写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后面还有几个汉之后的人,无须赘述。

  但只看前四句,就可以看出一个端倪:为什么先秦的气节都是太史简、董狐笔?都是宁死也要写真相的铁骨铮铮史官?秦汉就是张良苏武这些实干家了?

  因为大统一之后,没有一个“外国”作为史料的载体,所以你史官再跟齐太史那样全家为了写一句话而被杀,没有意义了嘛。

  齐的时候,齐太史宁死不屈,他是知道“就算你杀尽齐国史官,天下他国还有人记载”,所以他有精神信仰支撑下去。

  说到底,是第一次绝对大统一,让秦始皇产生了“可以绝对终结历史”的膨胀幻想,所以很多操作走样了,他不担心失信,没有国际监督了。

  不光秦始皇这样,后世丑国在苏联解体后的20世纪90年代,也有几个狗屎所谓历史学者跳出来,叫嚣《历史终结论》,然后就膨胀到彻底不要脸了。

  但历史最终会证明,所有抱着历史终结论幻想的人,不管你是谁,你终结不了历史,反而会被历史终结掉。

  万物皆会亡,而史不会亡,也不会忘,所以别飘。

  秦亡之后,对历代皇帝最大的约束,其实也就是畏惧自己将来被历史书写得污秽,毕竟当时已经没有权力可以约束皇帝了,只能指望后世。

  尤其改朝换代多了之后,皇帝心里也清楚,自己的朝代不可能万年无疆的,既然有新的朝代,被黑肯定是多多少少的,要注意收敛点。

  ……

  刘备原来没怎么好好读书,现在就算恶补了历史,但对于逻辑和博弈论肯定是完全不在行的。

  所以听李素用“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来分析秦始皇和秦帝国的信用崩塌后,刘备简直是被刷新了三观。

  原来信、义二字,还可以这样解读?齐楚和一部分的赵人,反秦还间接救回了一些华夏的民族信用?至少让后人记得一个警戒:终结历史不怕丢人的人,自己会被终结。

  刘备呆滞怔怔了半晌,长叹一声:“原先朕只是觉得高祖得天下是该的,但对于高祖是楚人这一点,只是觉得是偶然。

  现在才知道,秦亡于楚、齐之手,才是天道循环,足以警戒天下后人,历史还真是侥幸啊,把华夏的信用勉强维持住、一直交到朕的手上。

  如此说来,当初义帝要是没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