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78章 南中真正的经济价值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苦打通泸水和涂水的航运、让国渊屯田治理航道,为的就是这些利益。

  汉末全盛时期,全国的钢铁年产量也不过一千吨,隋唐巅峰期大约在一千五百吨,相比于汉末的进步,主要是靠灌钢法。

  而北宋的钢产量一下子跃升到全国年产三四千吨,主要原因就是到了北宋的时候,工匠们终于普遍琢磨明白了“什么煤含硫低,哪些煤矿的煤可以大规模用于冶炼钢铁”,从而把煤炼铁普及了,这一下子就能达到前一个朝代二点五倍的钢铁产量。

  换言之,李素入蜀的时候,根据他查询的刘焉任期内的档案,整个益州的年钢铁产量大约折合后世二百吨。

  他要是能弄出朱提郡、建宁郡的优质无烟煤矿,在其他冶炼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增加“推广煤炭炼铁”这一个变量,把益州钢铁年产量从两百吨提到五百吨还是有戏的。

  多出来的三百吨铁,造工具造器械造铁甲,岂不美滋滋。

  一块铁胸甲算上损耗,准备十五公斤铁料锻打。三百吨额外的铁,大致等于两万片铁胸甲的消耗。就算只分出其中一小半打造兵器铠甲,那也有好几千套了。

  这些话,李素一时也不好全部和关羽说,所以他只是画了个大饼,让关羽知道“目前的建设都只是试点期,没到大规模推广。一切的大规模生产,都要等南中的物资源源不断运来。”

  关羽原本对于地理不是很理解,听了这番大饼,也跃跃欲试起来,纷纷表示愿意让高顺的陷阵营也去南中见见世面,到时候甚至可以以战代练,让新编入陷阵营的士卒多见见血——就当他们扩军所需的铁甲,是自己去南中挣来的。

  李素连连劝阻:“云长不必担心,有的是机会。南中不服,必须讨伐。但道路险远,同样不能出兵太多。到时候我打算让士卒跟随运粮船队轮替上前线,多练点兵,又兼顾军需损耗。反正有机会一定会劳动云长、翼德的。”

  李素提到的“让部队随运粮船队轮替”,就是将来平南中过程中,每次有船队运粮去前线,押运的士兵就地留在前线打仗,而已经打了几个月的士兵则押送空船或者满载南中掠夺物资的船回来。这样可以让大量新兵见血,又降低热带病导致士兵伤亡的威胁。因为水土不服导致的疾病,往往都是随着时间病情加重的,如果可以几个月就适当放假返乡,士兵的环境适应性就会得到极大提高,下次再轮到南下,有了第一次的缓冲,也不一定会再水土不服了。

  关羽对这些都还没想到,就暂时听李素安排。

  “还是伯雅想得周到,这些倒是不用我多说了。”关羽叹服着,一边随便观察李素正在鼓捣的那些半成品,看到几台机器有些好奇,就忍不住问,“这些又是什么?莫非也是便于打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