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7章 、辽东战区善后方略(中)_大穿越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货,并且达成一个合适的价格协议,也需要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光靠海参崴的屯粮显然不足以满足整个辽东的消费,难道还要靠【随意门】从美洲调拨口粮?美洲那边在吸收了上百万移民之后,还能够凑得出这么多的粮食?而那边又舍得无偿拿出这么多粮食来养活几百万辽民吗?

  幸好,在通过视频电话会议,咨询了中央的智库专家小组之后,黄石发现自己似乎把事情想得太悲观了。对于拥有现代科技的华盟来说,小冰河期的气候异常,给粮食生产造成的打击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或者说,他有些轻视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不知道现代农业抵御天灾的能力早已远远超过了古人。

  所谓的小冰河期,就是指全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导致各地气候普遍异常。在草原上表现为频繁爆发白灾,导致大批牲畜死亡,迫使游牧民族竭力向南方掠夺生活物资;而在东北和中原则表现为降水带向南移动,导致原来的主要农业区出现严重旱灾,使得粮食产量剧烈下降,最终造成大规模的饥荒。

  粗看起来,这似乎是一副相当可怕的景象。

  不过,且不说降温的事儿。古人眼中的旱灾,跟现代人想象之中的旱灾,真的是同一回事吗?

  具体来说,尽管今年的辽东依然在闹旱灾,可是在各位身临其境的穿越者眼中,此时的辽河水依然是一片浩浩荡荡,别说什么断流了,连水位的下降都不很明显。至于那种土地龟裂、植被枯萎的场面,至少在辽河沿岸,都是基本上看不到的——不过是下雨的天气比较少罢了,这样也算是大旱灾?

  但问题是,古人抵御天灾的能力,真的就是有这么弱!

  首先,古代农民播洒的种子,可不是现代那些种子公司精心研发出来的优质良种,而是各方面都差得多的原始版本,虽然或许很受后世那些“小清新”的追捧,认为那样才是绿色无污染的上等货。但事实上,这些古代的“绿色庄稼”非但产量很低不说,还既不抗旱也不抗寒,动不动就会出现减产绝收的情况。

  其次,在缺乏农田水利设施的情况下,古代的农民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一旦老天爷少下了几场雨,这庄稼的收成就会有不妙的趋势。毕竟谁也没那个力气,不仅要用木桶到远方的河湖里去一趟趟地打水,然后还要亲手浇灌几十亩的庄稼。即使是那些挖掘了灌溉渠道的农田,也没有现代的抽水机来辅助。一旦江河湖泊的水位稍稍下降,导致河水无法流入灌溉渠道的话,那么农田还是会减收甚至绝收。

  最后,在面对旱灾降临的时候,现代中国政府会组织各种“抗旱保收”的行动,而古代的地主缙绅和官宦人家,则只会卷着存粮和钱财躲进县城里,看着农民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