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3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_国姓窃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下兴亡”的部分差不多。

  比如,顾炎武提前多年提出了“一姓之兴衰,食禄者谋之。亡天下者,匹夫有责”。

  文章里的具体措辞,当然跟另一个时空的《日知录》有所差异,毕竟如今崇祯还活着,大明也没亡,不好说“兴亡”,只能说“兴衰”。

  诸如此类的调整还有不少,总的原则都是修饰得更加委婉、确保不犯禁。

  顾炎武很系统地阐述了朝廷抵抗外敌有保种卫族、保卫文明,防止野蛮率兽食人的意义。所以即使形势再艰难,天下百姓也该为本民族尽一份力,这不是为了统治者。

  沉树人看得很仔细,对这部分也比较满意。

  历史上顾炎武的政治哲学水平就很不错,如今靠着翰林藏书随他查阅,竟能提前那么多年、达到这样的理论高度,也是很可喜可贺了。

  除了顾炎武自己想到的这些素材以外,这部书里还有一些内容,是沉树人交办的命题作文。

  主要涉及的问题,是论证南北民风尚武程度的差异、北伐中原还我河山的历史成功经验。

  这个问题,沉树人觉得也是非常有必要正视听的。因为他作为现代穿越回来的人,知道后世有不少攻击明该亡的言论,拿出“以南统北很难,所以清灭明、金元灭宋都是应该的”来说事。

  来到明朝之后,沉树人跟一些喜欢纵论历史的朋友探讨,也注意到了这种倾向。这种思维惯性对于未来的民族抵抗意志当然是大毒草,必须正本清源。

  所以,他要顾炎武系统性地梳理历史上“以南伐北、成功光复中原”的成功例子,并总结其共同点,说明“符合哪些条件下,则以南伐北可以成功”。

  明朝人最熟悉的例子,自然就是朱元章了,他成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不用多说,直接让人歌颂太祖功绩就行。

  如果是现代人,那还能拿清末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再拿来说一次事儿,可如今这些事情都没发生,也就没法提。

  于是乎,只有朱元章一个孤证,貌似不太好用。

  好在,沉树人自己也很会总结,元末和清末,那都是民族注意凝聚力最强盛的时候,说白了,南方不是不能打,而是要扛起民族大义的旗帜,就能无往而不利。

  如果不扛民族的大旗,只是为了皇帝一家一姓而奋斗,那才会万分艰难。

  总结出这个原理后,再往古代历史上套,多多少少也能找出几个不那么严谨、但也可以用的例子来。

  沉树人和顾炎武切磋后,就把刘邦项羽拿来用了一下——秦灭六国时,天下人的民族认同并不统一,也不认为自己是秦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周人,只认同自己的封国。

  所以可以推而广之一下,认为秦灭六国是民族征服战争,是“西戎南蛮和中原华夏融合的过程”。

  而项羽刘邦都是楚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