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9章 百万漕民衣食所系_国姓窃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个价格!何来欺君!”

  沉廷扬的答辩很有分寸,先把问题分成两块,一块是定性分析,说他“垄断”、“威胁朝廷漕运命脉”,这个必须严格澄清,证明自己不垄断,而且朝廷想学什么,他愿意“倾囊相授”。

  第二块,则是定量的,也就是朱大典质疑他“先赔本价抢占市场再涨价”,这个问题没第一个那么致命,回答思路也比较稳妥。

  之前他就跟儿子商量过,而沉树人作为穿越者,对于“企业如何证明自己没倾销”,当然是非常有经验的。按沉树人点拨的说辞应对,绝对足够反击朱大典这种门外汉。

  崇祯听了之后,果然对第一部分的忧虑,立刻就消散了。

  他心中暗忖:“对啊!朱大典说朝廷命脉不可操于人手,但怎么可能操于沉廷扬之手?运河只有一条,一家占了运河另一家就用不了。

  可大海茫茫,谁都去得,沉廷扬竟愿意与朝廷共享造船、训练水手等全部秘诀,那就是朝廷将来想扩大多少运力就能扩大多少运力,还怕什么?这沉廷扬没有自珍其技,当真忠不可言。”

  朱大典在旁边听了,也是脸色灰败,知道最重要的一击已经被挡了下来,没想到沉廷扬那么果决,敢把自家积攒了五代人八十多年的技术优势公开献给朝廷,这还怎么攻击?

  一番拉扯之后,这个问题被彻底搁置,崇祯就盯着第二点质疑朱大典:“朱卿,国之命脉什么的就别提了,沉卿的反问你倒是回答呀。你质疑他赔本接活,你倒是拿出铁证来。”

  朱大典其实也没太多证据,因为他的衙门最北边只到通州,比通州更东北方向,就没有他的势力了。

  沉家父子最早两批粮食主要是运往山海关和宁远,那地方朱大典根本不了解。

  因此他的证据来源,主要就靠苏松河道衙门、提供的是在苏州港装运时的暗访数据。

  事到如今,朱大典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进攻:

  “沉廷扬,你说一石只要五钱银子运费,可按朝廷定例,往年过江银、过湖银便约等于两次装卸转运的开支、码头漕丁的人力。这一块就要至少两钱多银子了,难不成你只用剩下的两钱多,就能把粮食从苏州运到山海关?”

  听到这个问题,沉廷扬立刻大喜,终于逮到一个直接撞枪口的问题。

  他连忙对崇祯辩解:“陛下,朱大典有此质疑,只因他不明最新的工巧之技和管理之法,臣的装卸使费、码头管理,比漕运卫所旧法,高效何止数倍。”

  说着,他就有备而来地拿出几份图纸,当着皇帝的面,试图解释他的码头管理,以及用到的新的起重机械、栈桥布局如何修改以减少过舷次数……

  这一部分,他讲得也不是很明白,就恳求崇祯恩准由沉树人来解说。

  崇祯听了一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