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05章 各怀鬼胎_国姓窃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忠诸义子中,孙可望算是至今为止最受信任的一个了,谁让大半年前,他劝张献忠别去湘西,别到长沙和衡州跟官军纠缠,这个劝谏最终被历史证明非常正确呢。

  相比之下,李定国和刘文秀,都在那次决策中,被张献忠扣掉了好多印象分。而李定国后来更是有一系列的作战不力和保存实力嫌疑,被张献忠进一步冷藏。

  但是,孙可望的受信任,也在入川成功之后,撕开了第一道裂痕——打下重庆的时候,孙可望也跟李定国一起,劝谏了张献忠别搞屠杀,应该尽快收拢民心,而不是“屠一城,以所得钱财拉拢周边没被屠的城的穷人”。

  至于当时拉拢民心和壮丁需要钱财,孙可望也觉得没必要非得抢劫,因为张献忠此前逃离湘西的时候,手头还是有一大笔通过在湖南屠掠所得的金银细软的。

  当初在衡州之战结束后,朱树人让朱文祯以骑兵追击,倒也追回价值数百万两的财物,但毕竟没法全部追回。

  张献忠在湖南时,大搞屠城劫掠,巅峰时所得何止一千多万两?就算被朱树人后来截获追回一半上下,张献忠抵达黔中道时,至少几百万两的金银还是有的。

  如果把湖南地区屠杀抢到的余钱,统统用来散财收买四川人,说不定在重庆就能彻底站稳脚跟。

  但张献忠显然是穷怕了,总觉得身边如果连三五百万两余财都没有,就容易出现“把军队赔光之后,下次再想随时东山再起的本钱都没了”的情况。

  他的守财奴心态,让他必须确保自己军中的财富如滚雪球一般,不能彻底把本花光。这种心态最终也导致了重庆城内的二十多万人被屠杀一空,全部抢光。

  孙可望在那次劝谏中,跟义父留下了一些裂痕,还感叹:好不容易到了一个百姓闭塞淳朴、不知道我们在外地劣迹的地方,不趁机假装仁德收买人心,还是以老样子屠掠,如何能得人心长久?

  (注:此为史实,张献忠初入川后的屠戮,孙可望和李定国都有过微词。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他们最后跟南明和解了,认了永历为正朔,所以《明史》给他们留面子说好话)

  当然,这种裂痕,是张献忠和他的三大义子都有的,并不唯独针对孙可望。但随后一个多月里,张献忠军内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一时暗流涌动,人心惶惶。

  张献忠军此前在重庆屠城时,说是“二十余万为之一空”,但实际操作上,也并不是把所有人都杀了的,主要是杀男人,老人,还有男童。

  对于那些年轻少女,任何时代的屠城,其实都不会全杀,因为人都是有兽性的,张献忠麾下的几万老营兵跟着辗转多年,基本上都是光棍,曾经有过老婆孩子的,在多年辗转中也都失散了。

  如今过了那么久苦日子,好不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