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1章 科学家方以智_国姓窃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崇祯十年才完本,距今不过两年,宋应星家还穷,凋不起这种赔本卖不出去的书,至今没有印刷。

  沉树人仅仅一两句话,就大致摸清了方以智的水平,然后微笑着问了一个问题:

  “那方兄可知,我们苏松一带,种植棉花、织造棉布时,如果在棉花生长时,不慎‘摘心’掐掉了棉花的冲天顶芽,那棉花可能存活?”

  方以智眉头一皱:“故老相传,棉花的冲天星要好生保护,棉株才能生长得更高大。如果顶芽被摘,棉株必然矮小瘦弱,徐阁老的《农政全书》上都是这么说的。沉贤弟故有此问,莫非是宋长庚的《天工开物》上,另有奇说妙论?”

  沉树人轻摇折扇,随口揭开谜底:

  “方兄大才,反应果然很快。没错,棉花摘顶芽之后,虽会矮小,但水肥之力都往开花结桃上倾注,产出的花朵也更多。不摘心只是看着高大,养料都浪费在空长个子上、多些无用的秸秆而已。”

  沉树人本能就想到举这个例子,也是因为这个例子是《天工开物》上被吹得最有名的。

  他记得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里面就有引用介绍,说“农作物的顶端优势”是中国科学家宋应星最早发现的,比西方还早。

  方以智果然没听说过,一时觉得眼前这个不学无术的新朋友,在杂学方面竟比自己更强。

  他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那你怎知道是徐阁老对还是宋长庚对?”

  沉树人笑了,两手一摊:“我亲手试过啊,我们沉家在苏州,庄园千顷、海船百艘,苏绣丝茶、松江棉布,都是我家做得最大宗的生意。

  我当初一读到《天工开物》里这一段,就立刻让庄子里的家丁试了,当年果然多收了两三成棉花,生长期反而还缩短了。我家一年就靠这条多收了几万匹棉布的棉花,多赚了几千两银子,你说我的证据够不够铁?

  后来我推而广之,还发现其他农作,有不少可以触类旁通,套用宋长庚这个发现,把顶尖的芽掐了、不让秸秆一直长高,水肥养分就专注到灌浆果肉谷穗上了,能吃的部分产量反而上升。”

  方以智彻底愣在了原地,他没想到沉树人是这么直接的实干派。

  什么理论都能骗人,唯独实打实赚回来的银子不会骗人。沉家能靠摘心白白多收那么多棉花,可谓铁证如山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诚不我欺,贤弟雷厉风行,愚兄佩服。”方以智也不管自己是解元了,坦坦荡荡起身一揖,算是服了沉树人。

  沉树人打蛇随棍上,趁机劝诱:“那不知方兄此番乡试之后,久留南京可还有别的事务要办?还是就在南京等到年底、届时直接北上参加会试?

  若是有暇,小弟愿请方兄去苏州游历数月,我们一见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