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75章 古尔王朝的介入_启明115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甚至连对方领导人的名字都不知道,还根据之前的一些谣传,认为对方所有领导人都姓【平】,完全不了解日本的指挥系统。

  日本就更不了解大明了,否则也不会出现想要以朝鲜为跳板鲸吞大明的想法,丰臣秀吉甚至还说要把首都迁移到宁波,把他们的天皇迁移到宁波去过舒服日子。

  两个激情对线打生打死的国家之间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和实情,乃至于对最高领导层都没有多少了解,可见情报收集的难度到底有多大。

  于是孙子兵法里才会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年头,能够做到知己知彼,不是战争标配,而是战争顶配,顶到不能再顶的那种,类似于电脑游戏中的地图全开、上帝视角。

  人类历史上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战争都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更有趣的是,两个陌生国家最主要互相增进了解的地方,除了通商的市场之外,就是战场,打仗打得多了,才会对对方有更多的了解。

  比如西汉和匈奴。

  大明在此之前和古尔王朝没有任何官方往来,没有任何官方层面的交流,甚至于商业贸易都不是直接展开的,主要依靠二道贩子,就是两个从未认识过的陌生国家。

  但是这并不妨碍双方开战。

  苏海生和韩伟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然后把具体消息通报给镇守葱岭的姜良平,安排姜良平那边没什么问题的话最好也派人帮帮场子之类的。

  因为战场距离中都太远,所以苏咏霖给了苏海生重要的临机专断授权,允许他根据突发状况灵活行使权力。

  只是涉及第三国,这个事情就必须要告诉苏咏霖一声,然后该怎么做怎么做,不能贻误战机。

  此番作战明军本来没打算出动多少人马,觉得两万人足够让花剌子模国跪下喊爸爸,但是现在多了一个参与者,两万人可能就不太够用了。

  明军方面已经要求西喀喇汗王国国王马斯乌德至少整顿两万人马随同明军一起出征,现在本身决定增兵至三万人,凑个五万人的联军。

  花剌子模国方面才被西辽干废了主力,短期内凑不出太多的军队,现在主要就是看古尔王朝那边到底能凑出多少人来。

  这将直接影响大明对古尔王朝的实力推测,也将直接影响到大明未来在安西和北庭两个行省的驻军人数规模。

  受到粮食生产和运输问题的直接影响,大明在西域之地无法长期保持十万以上的军队规模,随着两大行省的安定,第二兵团和第六兵团的军队正在有序组织撤退。

  未来大明在西域两大行省的驻军计划其实也就是根据聚居点来的,因为西域能生存人的地方并不多,主要就是绿洲,所以大明驻军也好,交通道路也好,都是随着绿洲来建设的。

  如此一来,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广大地区在未来都将是无人区或者少人区,自然也不需要太多军队留下来驻守,现在是有行军存粮支撑,耗费巨大但也是也能维持。

  未来一旦进入常规状态,在生产建设兵团搞起来之前,数量太大的军队是无法立足于当地的。

  所以苏咏霖还是打算在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留下数量不多的军队,由第二兵团和第六兵团共同承担守备职责,不单独设立主战兵团驻守,以减轻军事负担。

  这个问题上,苏咏霖和参谋总部充分参考了当年经营西域、中亚十分成功的唐朝的策略。

  唐朝极盛时期,也就是开元、天宝年间,在西域的正规驻军人数约四万五千人,分属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看似数量稀少,而疆域广大,四万多人控制者百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疆域,很难达成目标。

  实则不然。

  唐朝极盛时期,国威远播四海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天可汗的名号也绝对不仅仅只是名号。

  从长安出发到中亚地区,在并非本国直属领土而是羁縻势力范围内的诸多小国、部落都对唐帝国俯首称臣,一旦出事,他们是有出兵义务的。

  请收藏:https://m.xinxi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